坚持不懈加强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努力确保婴幼儿乳粉奶源安全
近年来,在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统一部署下,国家加大奶业监管力度,加强政策扶持,促进了奶业恢复和振兴。当前我国奶业正在逐步摆脱婴幼儿奶粉事件影响,转型升级步伐加快,奶业正在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。2012年,奶牛存栏达1440万头,比2008年增加了207万头,成为世界第三大奶业国。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推进,1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达到35%,比2008年提高了15.5个百分点;机械化挤奶率达到90%,比2008年提高了39个百分点。
今年以来,奶业平稳发展,价格基本稳定。受养殖成本上升和比较效益偏低影响,散户加快退出,低产、病残奶牛加快淘汰,但规模养殖特别是乳品企业自建牧场明显增加。据农业部监测,2013年1季度,散户奶牛存栏和生鲜乳产量同比分别减少4%和5%,生鲜乳价格平均每公斤3.4元,同比上涨4%。全国100家主要乳品企业共有自建牧场240多家,自有奶源约占全部奶量的11.2%,比2008年增加1倍。
近年来,农业部依法依职能,一手抓生产发展,一手抓质量安全。一是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,奶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。通过扶持奶牛规模养殖、实施良种补贴和开展生产性能测定,加快转变奶业发展方式。2008-2012年,中央财政投入38亿元,改造完善3000多个奶牛养殖场和小区;改良奶牛5200万头(次),奶牛年平均单产从2008年的4.8吨提高到5.5吨;测定奶牛180万头(次),参测奶牛日均产奶量由22公斤增加到25公斤,奶业生产水平明显提升。二是持续加强奶站监管,标准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。农业部门不断强化奶站许可管理,连续5年开展专项整治,坚决取缔不合格奶站,打击非法收购营运黑窝点。目前,全国共有持证奶站1.3万个,比2008年减少6890个,减幅达34%。7980辆生鲜乳运输车全部持证运输,纳入严格监管。三是实施全国生鲜乳监测计划,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。连续5年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,逐年扩大抽检范围,坚决打击各种违法添加行为,实现生鲜乳质量安全抽检两个全覆盖,即抽检覆盖全国所有奶站,检测指标覆盖卫生部公布的所有违禁添加物。从2008年到今年1季度,累计抽检生鲜乳样品7.8万批次,三聚氰胺含量全部合格,未检出皮革水解物等违禁添加物。四是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,提升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。2012年,中央财政安排3亿元,建成了50万亩高产优质苜蓿生产基地,为30万头高产泌乳牛提供了优质苜蓿草,对提升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五是完善规章制度和规范,奶业发展步入良性轨道。积极做好规章制度和规划的制修订工作,先后制定和发布《全国奶业发展规划》、《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办法》、《关于奶畜养殖和生鲜乳收购运输环节违法行为依法从重处罚的规定》、《生鲜乳收购站质量安全“黑名单”制度》等文件,对奶业生产、生鲜乳收购进行科学布局和规范管理。六是强化技术培训,奶农科学养殖水平明显提高。近年来,累计组织各种培训活动上千次,培训奶农20多万人次,发放培训资料30多万份,奶农科学养殖水平和质量安全意识明显提高。七是加强舆情监测和宣传,营造发展良好氛围。密切关注奶业舆情动态,及时应对突发事件,加大宣传力度,重点宣传奶牛科学养殖、奶站清理整顿、奶源基地建设、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、专项整治等方面取得的成效,组织专家访谈,回应社会关切,努力营造奶业发展良好氛围。
下一步,农业部将按照国务院的要求,认真贯彻落实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》,积极配合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部门,以保障婴幼儿配方奶粉奶源安全为重点,进一步做好奶业生产和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工作。一是加快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,今年的项目资金规模已从5亿元增加到10亿元,将重点向婴幼儿奶粉企业奶源基地倾斜,对奶牛场圈舍、挤奶厅和质量检测设施进行标准化改造,提升奶牛养殖水平。二是加快实施奶牛改良计划,开展奶牛良种补贴和生产性能测定,做好奶农的技术服务和指导。三是加强奶站和运输车监管,以婴幼儿奶粉企业相关奶站和运输车为重点,开展专项整治,强化许可管理,严格饲料、兽药等投入品监管,实施不合格生鲜乳报告和处理制度,坚决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,努力消除质量安全隐患。四是全面实施生鲜乳监测计划,加大婴幼儿奶粉企业相关奶牛场、奶站和运输车抽检频次,检测指标覆盖国家公布的所有违禁添加物,始终保持高压态势,确保奶源质量安全。五是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,加快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,搞好产销衔接,促进苜蓿基地与婴幼儿奶粉企业奶牛养殖基地配套,让奶牛吃好草,产好奶,从源头上提高奶源质量。